微信号:13696566200
而当这些同SNEAKER关联在一起的时候,我们也见到了更多故事,听到了更多声音。
在本期「用鞋说话」内容当中,我们邀请到了《SIZE·尺码》的三位朋友——虚拟球鞋设计师阿荒、球鞋收藏家&心理学副教授于悦、元宇宙潮牌24K主理人S。他们有着不一的身份,象征着数字与未来的两面,而他们也有着相似之处,亦都是SNEAKER文化的见证者,更或是一部分。而在本篇内容中,我们将通过五个问题,聆听他们对于「数字球鞋」与「球鞋文化」的看法,更会由此讨论,在这一切剑指未来的时代,我们同球鞋的关系,究竟是什么。
球鞋与人的关系从仅仅用来裹足,到现在日积月累的发展,各种文化的叠加,已经不仅仅是最初的工具,它更像一个容器装着人的回忆以及品牌赋予它的故事性。这种关系我觉得是流动改变的,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之间的关系,都在纯粹工具与容器之中流动。
其实我经常在想,我们所谓的「球鞋文化」是品牌多年营销出来的结果?还是它真实存在?文化的定义是什么?我自己的答案是:它好像更像一个很大的社群。只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真实之物才是文化的根源,通过这个连接每一个人。
好像不存在冲突,更像寄生的关系。虚拟球鞋是寄生在真实球鞋之上的,汲取它的现实意义,并抽象的表达。
球鞋文化只是人们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,没有了球鞋可以是汽车可以是潮玩。重要的是怀揣着怎么样的情感去体验这个文化,你也在或多或少影响它,它也在影响你,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。
我觉得可能外面的包装形式会变,但是内在的东西还是和现在一样。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。有炒卖有利益,也有真实的热爱,也有离开...不用太把球鞋本身当回事,把文化当回事,好像就对了。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更九游官网app入口倾向于先给人分类,暂且朴素地分为Normal和Sneakerhead。对前者来说,跟衣服一样,属于功能性装备,是刚需物。鞋是给他们服务的,他们是爷爷。对后者来讲,某种程度上与生命等价,属于永远少一双的状态,鞋是他们的爷爷。当然还有做球鞋生意的,就不细分了。相信我们讨论的情境更多属于爱鞋之人,关系永远是动态的,也是阶段性的。
可能这阶段你很上头,鞋在你生活中占据很大比重也可能慢慢过了劲儿,但你依旧会关注它。量化指标可参考你打开相关app的频率或者月度购买球鞋数量等等具体。就我来说,高峰期间一年买了100多双(当然也有出),算是极为上头了。但就这两年来看,购买量呈断崖式下降。一方面是工作忙碌;另一方面,激情的确不是个永恒的东西,不靠它吃饭,下头总是难免。加上整体球鞋市场被我认可(设计/价格)鞋款有限。综合因素导致了球鞋在生活中占比下降了。但未来会不会又重燃兴趣?或许吧这就是我说的动态关系。
但凡读过点书都应该知道经济政治文化这个次序。说人话就是,经济是基础,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,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。所以先回答第二个问题,球鞋文化一定是存在的,但这只是个必要非充分条件。因为要先满足经济和政治。品牌背后是资本对垒,要先顾利润,再谈文化,当然我更倾向于把「文化」比作「讲故事」,故事讲得好,我就不光要挣钱,还得站着把钱挣了...说到底,球鞋只是一个文化载体,文化载体是一种具象化的实体,他可以是任何你想赋予他含义的实体。所以文化前进的动力是什么?确保利润前提的锦上添花吧。
元宇宙NFT这些概念不超前了。但真正在玩儿的人还是有限。这东西未来或许是趋势,但正如上面所说,在政治文化搭台的前提下,能不能做到大范围覆盖,并不是那么容易的。我个人对数字球鞋关注度不高,就像买九游官网app入口股票,我更喜欢拿到手的感觉。实体带给我的触感和温度是无法替代,想到了我就能摸到它,这就够了。我并不在意编号限量这些噱头。喜欢的东西,并不一定要有多贵多稀有。但数字和实体之间一定会遭遇某种程度上的冲突,本人小猜测是:谁也无法代替谁。类似CD唱片和MP3?再到现在的电子专辑。但买盘的人依旧还会执着于那种纯粹。
增加归属感。比如最近国内某品牌出了一系列美食主题的篮球鞋。不同城市发售不同鞋款,设计上也有一定特色。鞋迷们会购买属于自己城市或者自己喜欢食物的配色。实战上,或许会有一些Buff加成也说不定哈哈。
跨界吸粉。很多人会因为某个主题来了解到一双鞋,甚至一个品牌。尤其是那些买周边的人,只要是相关主题的都不放过。曾经我们为了一双鞋可以买玩具,买盘,买衣服,甚至一张垫桌子的海报...
增加分享属性。人都是有表达和倾诉欲的,分享自己的爱好和收藏也是一样。有了文化属性,你可以讲更多的故事,让你的朋友更加理解你为何只有两只脚但却要买这么多鞋,也可以说服你爸妈为你「买的不是鞋而是文化」而继续掏钱赞助。同时不必再使用那些「做工用料顶级,质感很好,搭配生胶大底,满满诚意...」的万能话术。
曾经的我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球鞋「收集者」和「收藏者」。所谓「虔诚」,指的是我会非常执着地把我喜欢的系列全部集齐,缺了其中任何一款就会让我非常烦躁,收到了就一层一层用包鞋纸包好、套上封口袋,跟木乃伊似的供在鞋柜里,也不做展示,生怕氧化,那感觉已经不能叫「Sneakerhead」了,可以算作「Sneakerholic」了;这几年心态确实有变化,可能也跟我们这辈追逐过的球员纷纷退役有很大关系,对球鞋的感情也就逐渐回归理性,该穿着打球的鞋去打球,该穿着逛街的鞋就去逛街,这可以说是人成长的一个标志吧。
首先,我个人认为球鞋文化跟我目前从事的元宇宙行业一样,你相信它它即存在,相反,如果你不相信它却要参与其中,只能说你是一位投机主义者,现在的球鞋市场不乏这样以此为生的朋友,但我身边很多相信球鞋文化存在并一直在努力推广的鞋圈OG们,令我也相信这个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和多元化。关于球鞋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,我认为首先还是因为篮球运动在全球的风靡,结合上现今时代的潮流元素快速迭代,球鞋本身日益增加的科技属性+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应该就是球鞋文化不断壮大的源动力吧。
数字球鞋和现实球鞋确实存在一定冲突的地方,据我所知,国内几个做球鞋类数字藏品的ip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物落地,即使是找了一些明星拍了宣传照也是把3D效果图p在这些人脚上,很违和,这就是我做24K最重要的理念——设计出来不是为了搏眼球和割韭菜的,一定是为了让大家能穿得出去,否则即使你被炒作到几千块,还是一张jpg。
如今生活中,很多孩子看人都习惯了从脚开始看,这当然不值得鼓励,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,球鞋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。古时候,人们通过诗词歌赋来彰显自己的个性,现代,人们的个性输出通道选择更多,球鞋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选择。大街上看到一位穿一双AJ4电母的大爷,显然这是位心态非常年轻非常健康的「老小伙儿」。
球鞋文化是很年轻的,在未来,我个人认为它将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和多元化,球鞋文化也会与各种别的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集和跨界融合,这样就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关注这股新生文化势力:球鞋上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涂鸦作品;越来越多的嘻哈歌手会在MV中炫耀他们的限量球鞋;越来越多的元宇宙品牌将会贡献出它们的独家球鞋灵感……人类的脑洞是无极限的,球鞋文化的未来也是无极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