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号:13696566200
九游官网app入口九游官网app入口无论是他在预赛中的“飞跃汽车+折叠转体背扣”,还是决赛中“飞跃长人+球吻篮筐再扣”的动作,都完全燃爆了今夜的大通中心体育馆。
当这位身高仅1米88的白人后卫,以200分满分达成了史无前例的三连冠成就之后,球迷群体当中也开始涌现出两极分化的声音:有人将其称为“史上最强扣篮王”,也有人戏谑“这根本不是什么扣篮大赛,而是麦克朗在全明星周末带给所有球迷的一次扣篮表演”。
你可以把这些理解为对麦克朗的由衷赞叹,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似乎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——今天的扣篮大赛,完全是麦克朗的超级个人秀,其他对手与他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。
从2023年麦克朗初次参赛时观众高呼“朗来了”的惊喜,到2025年“毫无悬念”的夺冠预期,麦克朗的传奇性与赛事的单调性形成鲜明对比。美媒ClutchPoints的讽刺更为尖锐:“他的扣篮大赛冠军数(3个)已超过NBA生涯实战扣篮数(2个)”。
所以,作为一名平民选手,当麦克朗从扣篮大赛的“拯救者”变成“统治者”的时候,我们不禁要问,已经变成了“一人赛场”的扣篮大赛,在未来如果失去了麦克朗(毕竟他不可能每一年都参加),究竟还剩下些什么?
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与J博士,乔丹与滑翔机,半神卡特大战麦迪……这些经典对决给球迷们留下的,都是满满的回忆。
可以说,早年的扣篮大赛,无不以巨星对决为内核,球场张力拉满,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全明星赛的正赛。
进入新千年之后,扣篮大赛的质量开始出现了下滑,但好歹也有理查德森、内特·罗宾逊这样的强力扣将,以及魔兽霍华德这样的表演艺术家,当然,还有令所有球迷永生难忘的拉文与戈登的世纪对决。
然而,到了最近几年,扣篮大赛已经在事实上沦为了二线球员的才艺展示,老霍华德、小德里克·琼斯,迪亚洛,安芬尼·西蒙斯……没有不敬的意思,但这些球员身上的“巨星”味道,可能要比兰州拉面里的牛肉片还要少。
看看今年的参赛名单吧,麦克朗确实是扣篮大赛的神,但也只是魔术队的双向合同,他再加上卡斯尔、布泽利斯和小安德烈·杰克逊,这四个人NBA生涯总得分合在一块儿也不过1013分,球衣销量合计更是只有区区45件……
时至今日,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一件事——扣篮大赛当然比的是扣篮,但它并不是“美国扣篮大赛”或者“世界扣篮大赛”,而是“NBA全明星扣篮大赛”。
球迷们固然是想看酷炫的华丽的劲爆的扣篮,但更想看的是,由NBA超级巨星们来完成这些扣篮。
有句话说得难听了一点,但事实就是,拉文和戈登就算扣到篮筐冒烟,号召力都不如40岁的詹姆斯说一句:“我要参赛。”
然而今日的NBA,薪水已经极度膨胀,超级巨星们随便动动胳膊就是几千万,区区十万美元的扣篮大赛奖金,当然无法激起任何兴趣。
更关键的是,扣篮大赛说破天也只是娱乐性质,没有老板会因为多了两个扣篮王就给你加工资,当你退役之后,扣篮王也是最为边角料的荣誉,仅仅略胜过技巧大师?
更糟糕的是,如果在扣篮大赛里输给同样是超级巨星的对手还好,要是像杰伦布朗那样灾难性地输给麦克朗——尽管杰伦在NBA赛场里的实力和地位能压死100个麦克朗,但输给一名双向合同选手,在球迷眼中,确实是有点丢份儿的事。
早年来个大风车或者罚球线扣篮,就可以撑爆球迷的胃口,人类的想象力固然是无穷无尽,但人类的身体能做的动作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穷尽——眼看着前辈扣将们把理论上能开发的动作一一具现,后辈小子的表演空间自然是越来越少。
就拿麦克朗来说,2023年初登扣篮大赛固然是技惊四座,但真正的惊鸿一扣,却是复刻了卡特的经典,你可以说是致敬情怀,也可以说是在框架内很难玩出更多花活。
又比如2024年麦克朗玩了一手老套的飞跃长人——不过因为胯下的长人是奥尼尔,这趣味性便多了几分,然后今年换成了飞莫布里。
这种套路化当然能增加表面噱头,也确实给球迷带来了欢乐,但距离那种肾上腺素爆炸的惊叹,就仿佛是越来越远。
在过去,扣篮大赛是美国篮球文化的核心图腾之一,曾经承载着街头精神与身体美学的双重象征。
但如今,随着资本的不断膨胀,扣篮大赛的文化价值被割裂成了两种极端:一方面,麦克朗的“白人逆袭”故事被过度消费;另一方面,赛事与街头篮球、球鞋文化的联结日益薄弱(如决赛未设置品牌定制动作环节)。
NBA的文化,说到底始终是球星文化,“平民化”固然可以制造一时的噱头,然而其导致的明星效应缺失,是不可回避的绝对软肋。
麦克朗就算扣篮王十连冠,也无法改变他是NBA饮水机球员的事实——赞助品牌当然会更倾向于押注具备长期商业价值的巨星,而非昙花一现的扣篮表演者。
所以,除非NBA官方大幅提升扣篮大赛的收益——不管是荣誉还是金钱——否则扣篮大赛终归会落入这种难以为继的鸡肋境地。
2025年主要赞助商将70%预算投向全明星正赛与名人赛(如王鹤棣参与的跨界流量),仅10%用于单项赛事。
事实上,联盟已经尝试着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扣篮大赛的观赏性,如AR还原经典扣篮、实时弹幕投票等,但收效甚微。
问题的核心在于,技术只能放大内容,而非创造内容。当赛事本身缺乏戏剧冲突,再酷炫的VR特效也难以挽救观众流失。
所以,尽管有不少球迷和圈内人提出了诸如团队挑战之类的赛制革新,又或者类似WWE那样的“英雄对抗反派”实时剧本,但不管是赛制还是剧本,其本质与技术革新并无二致。
如果扣篮大赛没有了超级巨星的针尖对麦芒,也没有了极致爆炸的天赋技术,球迷们只能去关注谁制造的噱头更有趣的时候,没落当然也是可以想见的。
麦克朗的三连冠当然是了不起的个人伟业,他以一己之力延缓了赛事衰亡,但“朗来了”的重复叙事总有被观众厌弃的一天。
联盟必须意识到,唯有重新找回“未知性”(巨星悬念)、“冲突性”(竞技对抗)与“文化性”(符号价值),扣篮大赛的核心意义才能回归,昔日群星闪耀时”的辉煌才有可能重现。